為什麼無痕飲食不太簡單?
#1 消費者篇
綜合使用者研究洞見及行動轉變階段模式 (Stages of Change),我們將從接觸、嘗試改變到採取無痕飲食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。而各個階段當中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素,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實踐的行列。
一、意識 Awareness
1.環保議題並不有趣
想要多了解環境相關議題,從容器材質特性、資源回收機制,到碳足跡、生態鏈、製造原料及生產流程,資訊排山倒海而來,大多艱深複雜,不具備特定背景或者有濃厚熱情,往往還沒理解就知難而退,更別說有辦法獨立判斷資訊的正確性。
當然除了環保議題的探討外,也有交流新的環保容器好不好用,互相分享新發現的環境友善店家等等比較生活化的討論,然而相較於其他社會議題而言,無痕飲食的討論面向仍然較為單一,缺乏變化。
「環境議題是門檻很高的東西。因為背後牽扯的東西你搞不太懂啊。不管是體系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之類的關係,我覺得很棒,但是跟我講結果就可以了。」
2.眾說紛紜,不知道誰說得對
關於環境議題,網路上充斥著多方說法和見解。對於知識無法完全掌握,總是認為自己還不夠了解的不確定感,間接影響著落實無痕飲食行動的毅力,以及過程中對於自己所做行為正確性及價值所在的信心。
「中午吃午餐的時候看到大家餐盤亂丟、廚餘也沒有丟好,都會想說這到底怎麼被回收啊?有朋友沾到油的便當盒其實不太能回收,那我們做這樣的回收意義何在?我假日真的很想要直接衝去垃圾場看他們怎麼處理的。」
二、準備 Consideration
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飲食習慣,侷限了對於其他飲食方式的想像力
六零年代塑膠製品在政府推動下以廉價、耐用的姿態,開始廣泛運用在各種食器上,以取代玻璃及陶瓷等天然的稀有資源。然而在政府政策及拋棄式產品廣告宣傳之下,拋棄式塑膠產品開始普及,店家開始提供免洗餐具、容器,大家也漸漸習慣了「拋棄式、一次就丟」的食器使用行為。
對六零年代後的人,用過即丟的飲食方式從小就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中。即使塑膠最初的設計用意是重複使用,但是大多數消費者對於塑膠的想像早已被過去認知及習慣制約。無痕飲食反而成為特立獨行,顛覆舊有習性的新型態行為。
三、行動 Action
1.資訊並不缺乏,但是可以直接促成行動的資訊卻很少
許多人在看完紀錄片感到滿腔熱情的當下開始搜尋各種資料,比較不同材質或品牌的環保容器,耐熱、耐用、防臭、輕巧又要美觀,決定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之後購買,從此展開無痕飲食的生活。但是卻往往在眾多的資訊當中迷失方向,隨著生活的忙碌漸漸也失去熱情、甚至遺忘了這件事。
社群當中常常有揪團團購環保餐具獲得熱烈響應的風潮,在動機已經充足的狀況下,當看到有人已經幫自己整理好相關資訊,甚至還有 Q&A 解答了心中所有的疑惑,行動門檻立即大幅降低,再加上社群的力量,讓人感到自己的行動並不孤單,即使出了問題也會有人一起解決。
「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在揪團購吸管,點進去有非常完整的資訊,就想說買的時機到了!」
2.腦海中預想的困難讓我們無法踏出第一步行動
當我們買了一雙新鞋,也許在要穿出門前,心中會默默地閃過幾個問題,不知道穿出門一整天會舒服嗎?如果下雨的話會不會弄髒?穿去上班同事會不會發現,發現了會覺得好看嗎?
第一次帶自己的環保餐具出門,也是同樣的狀況。大多數人都會開始在心中開始想像所有可能面臨到的困難,包含容器有沒有辦法裝自己買的東西、週遭人會怎麼想、店員會不會接受?而這樣的焦慮感往往在親眼看見身邊的人也有類似行動,或者受到稱讚感到成就感的時候大幅降低。
「我自己很難想像我去裝奶茶,多出來的怎麼辦?不知道買滷味份量能不能裝得下?湯的話會很難處理吧?雖然網路上一定有人這樣做,但是這家店沒有人做,那他可能不太適合做這件事。」
四、維持 Maintenance
1.「環境議題太大,不可能靠我一個人改變」的渺小感
無痕飲食不像運動或健身,只要持之以恆一個月、兩個月,就能看到成果。無痕飲食所牽涉到的生態污染、垃圾處理、政策實施過於龐大、遙遠、抽象,且議題大多以負面、恐懼行銷的方式呈現,導致個人力量感覺微不足道,缺乏可能創造改變的正面希望。
許多人執行無痕飲食都是走走停停,最普遍的原因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動效果到底如何,不知道行動到底有什麼影響或者成效,久而久之失去動力後,便默默地回到了社會大眾普遍的拋棄式行為。
「最想知道無痕飲食實際的成效是什麼,我做了然後呢?沒有任何的進度跟回饋。我永遠無法得知免洗吸管採購頻率和製造量是否下降,或者吃素比率提升到底對社會有沒有實際影響。」
2.不執行無痕飲食也不會立即感受到負面影響
許多無痕飲食的行動者驅動自己的力量並不是正面的,而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於環境造成傷害而產生的負面情感及罪惡感,驅使自己不斷的行動。
然而,一次性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影響大多落在距離都市較遠的邊陲地區,發生在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中,對於都市生活沒有直接影響。因此生活在都市的更大多數人不只感受不到問題存在,甚至根本無法想像問題所造成的影響,以及無痕飲食的必要性。
「因為我們住在都市,所以我們一無所知。大部分這些被人們厭惡的場地(焚化爐等等),都是被蓋在都市以外的地方。當你沒有看到、沒有去體會的時候,就會覺得是外部成本,不會想要去在意他。但是他其實影響到非常非常多的人。」
「當你親自參觀焚化爐,當你看到垃圾堆積如山的時候,其實你會震撼。當你看到石化產業附近的居民他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,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,其實你就會更深刻的體會。但是大部分都市的人沒有這樣的體會。」
無痕飲食不只與環境有關,更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議題
當我們思考著更環境永續的便利飲食生活的可能性時,我們可以輕易的把一切實行上的不容易歸咎於沒有適當的容器、或者大家對於議題的不在乎。但是換個角度從人出發,剖析、瞭解整個旅程,也許我們能夠對於無痕飲食更普遍的實現產生更多值得討論的想法。
『 Wise 外食 — 共創工作坊 』
PEBBO 將在6月23日與6月24日兩天舉辦 『 Wise 外食 — 共創工作坊 』,在這兩天中,希望透過 Design Thinking 以人為本的方式與參與者們針對無痕飲食,一同交流、發想與動手解決其中的問題與挑戰。除了共創,PEBBO 也會與你分享我們前期的調查,並邀請實踐者、推動者、餐飲業者一同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無痕經驗與難處。
不管你是無痕飲食新手、實踐者、好奇寶寶,或是想要讓環境更好的餐飲業者,PEBBO 都誠摯歡迎你來一起參與,使用 Human Centered Design 的方式,以不同的觀點來激發更多的可能性。
詳情請見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1802489317788/
歡迎報名! See you soon.